根据我校研究生培养工作的统一部署,为使2025级研究生尽快适应新的学习环境、科学规划学业发展,外国语学院于2025年11月24日下午在沙河二教303教室召开了“2025级研究生专业导学会”。外国语学院院长王晓红、副院长张润晗以及2025级全体研究生新生共同参加本次导学会,会议由研究生教务老师尚碧莹主持。

会议伊始,院长王晓红对2025级研究生新生的到来表示诚挚欢迎。她以“The starting line is here”为切入点,围绕“理解”“定位”“应对”三个关键词,为新生讲授了生动的“院长第一课”。王晓红院长首先指出,外语专业的核心优势在于贯通中外、融汇多学科的视野和全新的思维方式。她强调,研究生阶段需跳出“语言工具”思维,建立“学科思维”,实现从“会用英语”到“用英语做研究”的转变。针对AI时代的挑战,王晓红院长引导同学们思考AI技术的“赋能”与“负能”,鼓励同学们理解语言背后的文化与思想底蕴,培养AI难以替代的共情力与创造力。“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王晓红院长希望同学们主动构建跨学科知识体系,在人与技术协同中找准定位,讲好中国故事,做“有温度的语言研究者”。

随后,副院长张润晗为新生详细解读了外国语言文学学术型硕士与翻译专业硕士的培养方案。她围绕课程设置、实践环节、学位论文写作等关键模块进行了系统说明,使在场同学更加详尽地了解了所学专业。张润晗副院长特别指出,学术型硕士侧重学术研究能力和理论素养的提升,鼓励同学们积极参与学术会议,培养严谨的学术态度和创新思维;专业硕士则侧重实践能力的培养,鼓励同学们通过翻译实践和案例分析,提升翻译技能和跨文化交际能力。在人工智能赋能学术研究的新背景下,张润晗副院长希望同学们能主动完成从知识接收者到探索者的角色转变,通过大量阅读文献和深度思考,逐步明确未来的研究方向。最后,张润晗副院长向同学们介绍了学院的硕士生导师团队,逐一展示了各位导师的研究领域与学术特色,为接下来选导师环节奠定了基础。在张润晗副院长的指导下,2025级研究生现场完成了意向导师的填报,提交了导师志愿单,至此,本次专业导学会在热烈融洽的氛围中圆满结束。

本次导学会为2025级研究生新生提供了及时而深入的学业指导,为研究生阶段的学术规划和发展筑牢根基。“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期待新生们在外国语学院的平台上,立足专业根本,勇担时代使命,在未来的学习研究中不断求索,成长为国家所需的国际化、复合型高端外语人才!
撰稿人:尚碧莹、郭思怡
审稿人:王晓红、张润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