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15日下午,外国语学院于线上成功举办了题为“人机协同视域下学生智能翻译素养的发展路径”的讲座,本讲座是学院2025年下半年“学术活动月”系列学术讲座的第五讲。主讲人为大连外国语大学高级翻译学院副院长、博士生导师王少爽教授。本次讲座由翻译系教师胡健博士主持,吸引了本院及校内外近200余名师生参与。

王少爽教授首先从大语言模型是对人类语言的压缩,而人类语言是对于世界的压缩的视角,分析生成式人工智能(GenAI)的本质。之后,他梳理了翻译技术由“规则驱动”到“统计驱动”、由“神经网络”再到“大语言模型”的底层原理与发展脉络,通过对分析GenAI在翻译中四大应用(译文加工、知识获取、资源管理、项目管理),阐释翻译模式从“机器辅助”向“人机协同”的转型,但也造成译者让渡部分能力给机器,主体性地位发生转变,冲击现有翻译学科、学生与教学。因此,王教授指出技术问题技术解决思路,阐述“知一思一行”翻译能力体系、智能翻译素养、译者提示素养等新型能力框架,辅以具体案例与实践项目说明,分享提示语设计思路与人机协同的步骤方法。在互动环节,王老师详细回答了有关翻译与编辑、AI写作及翻译领域等提问,现场师生纷纷表示受益匪浅。整场讲座内容详实广博,深入浅出,既有理论深度,又有实践案例,学术气氛热烈,为师生熟悉GenAI时代翻译底层技术与发展方向,启迪翻译人才智能翻译素养培养未来创新方向。

外国语学院扎实推进有组织科研,高度重视采用多样的学术活动为学院教师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此次“学术活动月”系列学术讲座即为学院常规学术活动之一。欢迎各位老师同学持续关注。
撰稿人:胡健
审稿人:张润晗